九州一轨5月14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5年5月13日接受4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其他、证券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答:企业成立于2010年7月,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曾用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合力建设的新型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后,公司经历多轮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有限合伙)成为第二大股东,进而获得了技术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向支持。历经十余年深耕细作,公司于2023年1月18日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公司依托科技成果创新优势,持续深入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和信息特性,在物理防治和声纹信息两大业务方向上完成了产业链的全面布局。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公司在巩固传统业务市场的基础上,正加速培育以声纹数据服务为核心的“第二成长曲线”,推动从产品供应商向数据服务商的转型,逐步实现从新线建设为主导向新线建设与既有线路运维并重的业务格局升级。
答: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5.84万元,同比下降44.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602.4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668.40万元略有收窄。收入下降主要受极端天气影响,公司原计划供货的部分项目施工延后。今年2月底,赶上寒潮恶劣天气,华北地区出现特殊大面积降温的极端天气,导致项目施工延后,涉及北京、乌鲁木齐、石家庄等地多个项目。另外,公司在研发技术方面持续发力,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达到590.46万元,占据营业收入比重达22.66%,同比增加10.96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了公司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同时从2024年底在手订单情况去看,公司在手业务储备充足,新旧业务线并行推进,经营态势总体稳健。
答:公司“分红+回购”的双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投资者回报。公司一直格外的重视投资者及股东回报,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积极进行现金分红,保持了利润分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能力,依法合规运用回购工具,切实让投入资产的人享受公司发展成果,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截至目前,公司共开展两期股份回购,截至目前累计回购公司股份6,952,007股,支付人民币57,956,252.22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2024年度内实施派发现金红利7,409,796.5元(含税),连续多年保持现金分红比例在30%以上。
答:2024年度公司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8%,研发投入金额为2081.14万元,全部为费用化研发投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18.23%,专业背景涵盖算法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公司转型方向高度契合的关键领域。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荣获“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93项,外观设计3项。
答:企业主要围绕轨道声纹数据库构建、城轨更新改造市场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三大方向全方面推进。公司继续将声纹信息数字化在轨道交通运用的研发作为重点,基于轨道声纹唯一性和拓扑性特点,通过多源数据的多态融合分析,建立轨道声纹与病害特征的映射关系,构建轨道声纹数据库,形成轨道结构状态模型。公司将重点布局城轨既有线改造市场。基于既有线设施设备逐步进入更新改造周期的客观需求,公司将以减振降噪全序列产品和声纹监测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从技术适配性、市场精准切入、战略协同推进三个维度发力,全面参与行业存量改造进程。通过提供“监测-诊断-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在智能化升级浪潮中抢占市场核心地位,培育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公司将重点推进生态环境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筹)的建设工作,聚焦行业前沿技术、政策标准及市场需求,围绕“轨道交通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优化升级”“轨道交通减振基础材料及结构设计”“振动噪声在线监测装备”“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及装备”等研发项目,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化验证及产业化推广,持续强化在该领域的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并依托工程技术中心的影响力,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示范,为智慧交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