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网是赞助曼联斗提机,斗式提升机厂家欢迎您!

严谨、专业、务实、高效

专注于斗提机生产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全*服务热线:

13803920360(微信同号)

华体会体育网是赞助曼联
执“千万工程”之笔 绘乡村“锦绣图景”
发布时间: 2024-12-19 14:52:18 | 作者:作者: 华体会体育网是赞助曼联 |

  “千万工程”是习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用一张蓝图绘出万千诗画村庄,造就万千幸福城乡。

  如今,“千万工程”经验在我市乡村不断被吸收、被丰富,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对标更高、聚焦更好、锚定更优,以“百村示范、双百提升、全面整治”为抓手,真金白银投、响鼓重锤干,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基础设施提档、公共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延链、集体经济壮大、治理效能提升、群众精气神提振“七大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太原市不断涌现出以小店区刘家堡村、清徐县杨房村为代表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阳曲县录古咀村为代表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迎泽区森栖小镇、晋源区稻田公园为代表的“农业+N”田园综合体;以杏花岭区窑庄村为代表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202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8元,绝对值保持全省第一。

  我市产业振兴的思路明确,从始至终坚持“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务全国”定位,做足“土特产”文章,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融合发展推动我市特色乡村产业加快升级。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到256家,国家级的有10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产业链条“融会贯通”,清徐高粱、阳曲谷子、清徐葡萄、北部马铃薯、南部蔬菜、中部奶业6类全产业链日趋成型。产业集群“强筋壮骨”,酿品、乳品、肉制品、主食糕品、预制菜品、果品6个特优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产值达160亿元。农业品牌“百花齐放”,拥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2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4个;山西老陈醋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远销世界各地,六味斋、双合成、宁化府等中华老字号品牌历久弥新。

  乡村旅游“百家争鸣”,以“田园乡韵醉美太原”为主题,南部田园风光体验带、北部黄土风情领略带、东部生态康养休闲带、西部山水人文观光带、西北部汾河水源地度假带5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串连起“一小时车程”的乡村休闲旅游圈,“农中有旅、以旅促农”的格局初具规模。

  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引进1418名硕士研究生,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实现“一村一名研究生”全覆盖。实施“农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招录837人,对村干部、后备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3%。

  同时,持续开展农业人员能力培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农技人员主动走进田间地头,服务基层8819人次,全链条、全环节进行技术服务,赢得了群众认可,受到群众欢迎。

  兴教育、续文脉、立乡约、传家训、修村志、承技艺、除旧弊、办赛事……一项项关乎发展的“内核”强起来了,乡村“风景美”与“风尚美”相协调,村民的日子变得舒心又乐呵。

  把“和美”注入乡村。我市以各县级融媒体为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以文明乡镇创建为抓手,推动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并州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明乡镇占比达到91.3%、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65.14%,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组织并且开展了“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各类文艺队伍开展活动3.1万场,“免费送戏下乡进村”895场,惠及农民群众40万人次;建成农家书屋633家,小店区图书馆刘家堡分馆获得“全国最美农家书屋”称号。同时,发挥太原日报、太原广播电视台等主阵地作用,宣传典型,讲好太原乡村振兴故事,农民群众反响热烈。

  在我市很多农村,村道平坦,屋舍俨然,村庄依山傍水,村民行走其间,宛若一幅美丽画卷。这都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是我市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根本遵循。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循序渐进、接续奋斗,如今的太原农村大不同——

  人居环境蝶变亮丽,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并100%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4.2%,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3%以上,

  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率稳居全省首位。基础设施延伸到村,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2956公里,东西山旅游公路229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达100%。全市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99%。公共服务覆盖农村,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实现失学辍学常态化清零,县乡村区域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我市从始至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引领力,带领农民群众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基层堡垒更牢固,对全市1383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县委组织部门备案和星级化管理,全面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善治模式广泛推广,学习运用“网格化”“积分制”“帮代办”“一支队伍管执法”等先进经验,1326个农村网格全部成立党组织,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6个,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县和示范村镇3个。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63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全覆盖,100万元以上的突破200个,居全省第一。清徐县东梁村、古交市南头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试点村”。

  并州田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如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画卷,正在并州大地的绵延田畴间徐徐铺开,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步履铿锵。

  小店区充分的发挥“南农北商、城乡兼具”的比较优势,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该区以“特”“优”战略为引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深耕农业特色产业,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涵盖特色餐饮、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的休闲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具有小店特色、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的品牌产品。

  为走好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该区精心打造208国道沿线精品设施蔬菜产业廊道,大力推进王吴村日光温室园区项目、欧亿科技农业种植大棚项目等建设,推动流涧大葱、西家凹蜂蜜、绿膳源黄米酒、小店牺汤等一批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连续举办农民丰收节、农特产品展销会等特色活动,扶持建设乡村e镇,持续打响刘家堡村“王琼故里·非遗文化街区”、王吴村“产业基础、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人居文化”田园综合体等特色品牌,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加快推进“两平台一通道”以及田头交易市场建设,有效拓展产销衔接高效、农技供给精准、金融扶持有力的农业产业良性发展路径。

  2024年上半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人次149.8万人,同比增长92.2%;营业收入5113.4万元,同比增长2.15%,直接带动农户2895户。

  2019年至2023年,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晋源区连续五年获评“优秀”等次的县(市、区)。

  近年来,晋源区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从始至终坚持生态优先,逐步探索出一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该区坚持规划先行,计划到2027年建成14个精品示范村、41个提档升级村。同时,创新发展模式,支持区属国企晋兴农业公司盘活流转4个村庄582.41亩土地,因地制宜打造稻花城农业综合示范园,引入市场主体推进设施迭代升级。

  在该区,晋祠大米、晋源花卉等特优农产品品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已拥有一定影响力。晋源花卉种植培养面积超3333.5平方米,产值占全市90%以上;晋祠大米恢复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优种覆盖率超95%。

  以稻田公园为核心,晋源区推出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研学文化游三大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打造集研学科普、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今年以来,接待游客133.8万人,总营业额3989万元。以花塔都市农场等为支撑,推出农事采摘、萌宠乐园等农事体验活动,带动本地100余名农户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年,辐射周边630余户实现增收。

  此外,该区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性探索出西邵村“合作社+基地+农户”、三家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合、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清徐县累计投入26.8亿元,实施了36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拆违治乱、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专项行动”,累计打造精品示范村3个、提档升级村19个、环境整改治理村117个……在清徐县,一幅景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清徐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精致清徐更有质感,人居环境更加舒心,生态底色更添厚实。

  做大基本盘。建成高标准农田25.14万亩,农业机械化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省最大的小杂粮加工基地。清徐老陈醋特色专业镇动能强劲,特色食品制造业集聚区及醋产业链带动近10万人就业。葡萄年产量约8万吨,建成16个葡萄精品示范园。设施蔬菜达到5.8万亩,形成河西精细菜、河东特优菜两大产区,“中国‘醋都葡乡’”“省城果园子、菜篮子”产业优势持续扩大。

  做优产业链。发展3.8万亩“农户+企业+基地”订单农业产业链及1.5万亩“文旅+种植+深加工”融合发展产业链。择优选定158家企业组织“百企强村富民”工程,培育出售的收益超两千万元的农副产业集群26个,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家级4个、省级13个。

  做强新业态。打造葡萄采摘季、油菜花节、清徐特色庙会等一批乡村文旅品牌,成功举办第三届国庆(国际)音乐焰火晚会暨中法(太原·加纳)国际艺术周等重大活动。清源水城火爆出圈,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2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

  迎泽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辖区“农村数量少、农业占比小”的实际,坚持“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发展思路,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该区坚持“五个先行”,探索具有迎泽特色的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实现路径:党建引领“先行”,让乡村阵地“强”起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让乡村经济“兴”起来;政策扶持“先行”,让民生福祉“实”起来;公共服务“先行”,让乡村生活“美”起来;治理创新“先行”,让乡风文明“新”起来。

  迎泽区发挥农村近郊优势,在特色养殖、耕地保护、设施农业、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方面不断深耕。高标准建设森栖小镇,获评“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山西文旅康养示范区”,带动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模式一步步成型,“千年府城、凌霄双塔、生态东山”的农文旅休闲带初具规模。

  发挥并州饭店智慧央厨“链主”作用,配套打造东祁林麝养殖、观家峪蜂蜜等农产品品牌,搭建联农带农机制,形成了“中央厨房+农产品种养+冷热链配送”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柳沟村石磨豆腐坊、捐子村UTV越野摩托车项目,依托宁化府、双合成、六味斋等中华老字号品牌优势,实现农业“接二连三”。

  目前,迎泽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基础更牢固,全部村庄实现硬化路、公交全覆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风貌显现。

  持续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产业蝶变升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杏花岭区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走出了一条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乡村振兴之路。

  该区突出高位谋划,做细做实顶层设计。区级层面组建村庄规划、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等8个工作专班,定期调度、推动落实。积极地推进东山地区空间规划,以路网建设为牵引,盘活沿线土地资源,推动规划向乡村延伸和覆盖。今年,实施2个精品示范村、7个提档升级村,至2027年完成7个精品示范村、12个提档升级村,实现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三个阶段性目标。

  立足全区农村地区多丘陵、坡地和农业基础产业占比较低的实际,杏花岭区全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建成大窑头林果园、山河村蔬菜大棚、窑庄小杂粮加工、长沟蘑菇种植等一批农业产业基地,钢新养殖、太原鸡妈妈持续做大做强,累计培育5个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个市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独具特色的民宿集聚地和乡村休闲旅游打卡地,东山杏花谷田园综合体启动建设,采薇庄园、薰衣草庄园等9个农家乐成为乡村旅游热点。在全力发展产业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田长制改革,完成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5%,力争年内80%以上农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尖草坪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奋力谱写尖草坪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该区立足特色优势,全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定实施农业质量强区战略,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设施农业,推动产业振兴。现代设施农业稳步发展,打造摄乐、杨家村、呼延3个农业大棚种植示范点;打造占地面积约100亩的赵家山农业产业园,培育“黑、黄小米”品牌。

  做好特优文章,提升发展质量。因地制宜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持续举办“草坪尖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做优做强。南翟西梅、蓝莓、樱桃等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每年创收近千万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共富。

  全力推进“西山归源”项目建设,坚持原始风貌管控、多元业态植入、数字化赋能一体推进,切实发挥“租金+股金+薪金”的联农带农机制作用。截至目前,已为西山6个村民小组306户增收270余万元,“生态西山、人文西山”正在向“活力西山、富裕西山”迈进。

  尖草坪区不断强化科学技术和改革双轮驱动,持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赋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围绕“一区三带十强双十园”目标,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村级产业园建设,完成村级产业“双十园”任务,目前村级产业园1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达20个,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不断推动基础设施提档、村容村貌提质。该区共投资约38.5亿元进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万柏林区逐步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持续探索具有万柏林特色的实践路径。

  做强产业扬优势,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做精食用菌、钙果等特色农产品,推进天之蔬智慧果蔬种植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空间。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西山生态优势,培育“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业态,举办玉泉山“樱花节”、桃花沟“桃花节”等活动,深挖九院新村“烟火经济”“庭院经济”潜力,150余个院落“一院一风格”成为“网红打卡地”。

  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深化“清化收”成果,推进农村产权交易省级试点工作,在省平台交易41笔、6380.13万元。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区6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4.3亿元,15个行政村年收入全部达30万元以上,其中,6个行政村超过100万元,农村“家底”更加殷实。

  该区作为省级城乡融合改革试点,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同标准、同规划、同推进,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每村打造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配置农村幼儿园17所,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日间照料中心达到6个,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乡村蝶变惊喜连连,产业振兴势头强劲。走进古交市的山川田野,处处涌动着兴旺发展的生机活力,有力支撑起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古交市将此作为统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探索具有古交特色的实践路径。

  该市坚决扛牢稳粮保供政治责任,市政府与全市13个乡街签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状,牢牢守住24.04万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67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3125万斤。

  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采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模式,整合2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带资入股发展林麝养殖产业,形成“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产业联盟”;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户”“养殖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1500万元,快速推进万只林麝养殖基地建设,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此外,该市以乡村e镇为载体,年均带动产品销售额达340余万元,持续推动“榛实”大果榛子、“饮领”沙棘等“土特产”品牌走出去、站得稳。

  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是古交市推进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该市把采煤沉陷搬迁安置村建设同乡村振兴工作统筹谋划、一体实施,积极推动马兰镇下石沟村总投资4700余万元的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及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激活采煤沉陷区资源,释放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为太原市农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经验。

  环境塑形托底,产业高效赋能,实现城市、乡村多元融合,一直是阳曲县谋划和推动的重要课题。

  阳曲县坚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有力推动城乡深层次地融合、双向赋能。全县11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入村道路硬化,完成农村厕改2.27万座,自来水入户率98%以上,“煤改电”“煤改气”实现全覆盖。

  着力构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种植户+基地”的运营模式,新建高标准农田1.65万亩,新发展设施水果2000亩、设施蔬菜300亩,成立农民合作社664个、家庭农场105家,全新矩阵激活产业振兴强劲动能。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广农业主导品种74个,主推技术22项,与9所高校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建立全省首家“博士小院”,全县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63%以上,有力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作,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店子底村和张拔村成功申报乡村振兴示范村,录古咀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西黄水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西美丽休闲乡村”,美丽乡村正成为亮丽新名片。

  休闲旅游“步伐不停”,农旅融合“绘就新景”。依托人居环境新面貌,全力发展乡村客栈和农家乐,打造“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阳曲新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阳曲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娄烦县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系统联动、分类施策,走出了一条和美乡村振兴之路。

  该县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三产”协调联动,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推出10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顺利承办环太原自行车赛娄烦段比赛,提档升级石楼山、羊圈沟、康家沟等休闲康养基地,将特色农业、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等农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借势扬优。借助文旅部帮扶优势,积极探索娄烦文旅投融资新模式,快速推进高君宇故居纪念馆4A级景区创建,规划云顶山脚下高端民宿开发,打造西游主题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一山一水一伟人、景景相连”的旅游发展格局。以君宇故里、汾河两岸为切口,大力实施“高君宇故里·水源地屏障”“红绿融合”乡村振兴、高君宇故居改陈布展等项目,讲好红色故事,培育乡旅新业态。

  坚持“特”“优”战略,一体联动促进增收。围绕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马铃薯绿色化创建和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三大目标,孵化培育一批田间管护、生产托管、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娄烦山药蛋”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空心院”、用足“弱劳力”,全力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村集体+农户”庭院经济,做大做强西红柿和食用菌两项产业,今年带动6507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鼓励各乡镇创办“家门口的工厂”,采取“送料上门、订单发展、统一销售”等模式,带动困难群众就业66人次,人均增收3000余元。